1.外滩那边有什么著名的建筑

2.亚细亚大楼的历史

3.外滩都是那个国家的建筑

4.中国哪个地方,是至今为止西洋建筑最多的?

5.外滩1号的亚细亚火油公司

6.亚细亚大楼的汉口

7.亚细亚大楼的建筑风格

8.外滩的建筑今昔

亚细亚大楼建筑风格_亚细亚大楼

位于中山东一路33号的原英国领事馆,比外滩所有其它建筑都更富有一种特殊的地标意义。1873年,英国领事馆竣工,占地38559平方米。两层楼高,有坡顶,平面呈十字形,拱形的立面门窗,并配置罗马式栏杆。

位于外滩外白渡 桥西端,苏州河出口处的历史建筑,建于1903 年,与英国领事馆、新天安 教堂以及外白渡桥是外滩同期最早的建筑物,因此这个地区被称为"外滩源"。

外滩源33——原划船俱乐部、原教会公寓、原天主教新天安堂(又名联合礼拜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外滩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山东一路1号:原名亚细亚大楼,被誉为“外滩第一楼”, 是上海高层建筑中最年长的建筑。

上海开埠后,此地原是英商兆丰洋行的产业,约1899年,被另一个叫麦边的英国商人买下。到了1913年,麦边决定将旧房拆除,重建一幢商务办公大楼。所以也有人称此楼为“麦边大楼”。

中山东一路2号,东风饭店。过去是远东闻名的上海总会(Shanghai Club),。楼也译作上海俱乐部。大楼1863年破土动工,1864年建成开放。初次建成的英商上海总会大楼是一幢典型的英国式的三层砖木结构建筑。

中山东一路3号。原名联合大楼,属于美国有利银行所有,也被称为“有利大楼”。楼高7层整体仿效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窗框多用巴洛克艺术富有旋转变化的图案,大门有爱奥尼克立柱装饰,高大的落地专窗既有利于光,又增添楼宇气势。整幢建筑是以门为中心的轴对称图形。故而给人以平和的感受。

中山东一路5号,原日本日清公司大楼,是日本近代西洋建筑与古典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外滩那边有什么著名的建筑

分类: 文化/艺术

解析:

外滩1号亚细亚大楼 曾用名:麦克倍恩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主要使用单位: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

位于中山东一路延安东路口的亚细亚大楼,有“外滩第一楼”之称。建于1913年。原为7层,后加了1层。外观为折衷主义风格,正立面为巴洛克式,柱式以爱奥尼克式为主,底层拱圈用镇石,外墙用石面砖。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外滩3号上海总会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61年由在沪英侨发起创设,当时为英国总用,又叫上海总会,也称上海俱乐部。1910年1月,在原址建新楼,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交场所。

新楼建筑为横直线条三段式处理,二层至三层中段增加了6根爱奥尼克柱头,为整幢大楼增加了立体感,大楼南北两侧对称,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窗户形状变化多端,细部雕刻细腻优美。大楼的室内装潢由日本建筑师设计,装饰华丽,长达34米的酒吧由黑白相间的大理石装饰,在当时闻名于世。大楼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外滩4号有利大楼 曾用名:友宁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

1922年,旧屋拆除后建新楼。系上海第一幢钢框架的大楼,据说钢框架是向德国著名的克虏伯工厂订制。大楼高6层,正立面仿文艺复兴风格,外装饰为巴洛克式,大门两旁有修长的爱奥尼克式柱,外墙用花岗岩贴面。整座建筑开间大,楼层高。

外滩5号日清大楼 又名:海运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华夏银行上海分行。

1921年日清洋行在中山东一路5号新建大楼,1925建成,由英商德和洋行设计,6层钢筋水泥结构建筑,从表面上看,该大楼的基本构造与上海的其他近现代建筑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其线条处理以横线条为主,具有近代日本西洋建筑的特征。

外滩6号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又名:元芳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香港侨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

此楼原是一幢3层砖木结构的房子,东印度式建筑风格。1906年拆旧建新,由英商玛礼逊洋行设计,为4层砖木结构,大楼外观呈英国哥德式建筑风格。装饰上具有欧洲宗教建筑色彩,青红砖镶砌,众多细长柱子钩勒墙面。后因维修时用水泥粉刷墙面,除框架外,原先的外貌已不复存在。大门入口竖有罗马廊柱。底层、二层为落地长窗,券状窗框,两肩对称。上层为坡式屋顶,并有一排尖角形窗。四楼南面为平台,是观光黄浦江的胜处。

外滩7号电报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泰国银行。

外滩中山东一路的7号大楼,原是旗昌洋行的产业,轮船招商局将它买下后,即归属下的电报总局使用,故称“电报大楼”。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5层砖石结构。以变化多端的古典式柱子,装饰从2楼到4楼的窗框,使建筑的立面富于变化和充满立体感。同时在顶层两边建有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屋顶,使整幢大楼颇具艺术韵味。在外滩的建筑群中,电报大楼体态虽然不大,但其建筑艺术的特征别具风格。

外滩9号旗昌洋行大楼 又名:港监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招商局(集团)上海分公司。

1901年,轮船招商局将旗昌洋行的旧楼拆除重建,由通和洋行设计,为三层砖木结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东向外滩为主立面,以正大门为中轴线,两侧形成对称。大门两侧各有2扇罗马拱券型的落地长窗,2、3层有内阳台,以古典式柱子作支撑。楼内的木制楼梯扶手处有雕花,拦杆也十分精致。

外滩12号汇丰银行大楼 又名:汇丰大楼、市府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为上海市人民 *** 所在地,现在使用单位:浦东发展银行。

外滩大楼群建筑中最显眼的一幢大楼,建于1925年。外形接近正方形,高5层,中部加上隆起的建筑为7层,上有一半球形屋顶。钢框架结构,外形呈仿古典的砖石结构,内部处理用古典主义的形式,如爱奥尼克式柱廊,藻井式天花板等。室内装修考究,大厅内的柱子、护壁、地坪均用大理石贴面,不仅装有暖气,还安装了当时最先进的冷气设备。

外滩13号海关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海关。

建于1927年。建筑风格为欧洲古典建筑和近代建筑相结合的折衷式。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沿外滩高7层,用金山石砌筑。西部一直延伸到四川中路,高5层,二层以上用红机砖砌筑。沿外滩大门前为希腊多立克式柱廊,入口为大厅,内有繁复的石膏花饰和脚线,镶金和彩色马赛克的平顶。最高处为钟楼。

外滩14号交通银行大楼 又名:上海总工会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市总工会。

交通银行新大楼1948年10月竣工,是上海解放前外滩最后建成的一幢楼。由鸿达洋行设计,大楼主体6层,中间为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正面和侧面均以垂直的线条来突出建筑的立体感。底层门框用黑色大理石作贴面,其余墙面均以白水泥粉刷。大门原为转门,入内是彩纹人造大理石铺成的过道,两侧靠墙为环状扶梯。扶梯用大理石作台阶,紫铜作栏杆。经扶梯上2楼平台,过4扇铝框玻璃门,进入高大宽敞的大厅。大厅由36根大理石柱作支撑。大楼内有库房、发电机、空气调节机、2部奥的斯电梯。整幢大楼的内部设计强调实用。

外滩15号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又名:华胜大楼、中央银行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外汇交易中心。

1902年竣工,由德国建筑师海因里希·贝克设计,项茂记营造厂施工。外观呈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复古建筑风格。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础是以沉砂垫层代替打桩。外墙以釉面砖与花岗石镶嵌,大门左右有4扇券窗,2、3层立面惯以6根爱奥尼克立柱,3层檐下及柱顶均饰以欧洲神话人物头像的雕塑。进入正门,一条对称白色大理石扶梯直通2层营业大厅。大厅中央高达3层,用彩绘玻璃作天棚,室外阳光可透过天棚照到厅内。2、3层四周有精致典雅的彩绘玻璃回廊,营业大厅的沿廊壁上有雕刻精美的人物浮雕。

外滩16号台湾银行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招商银行。

建于1924年。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幢带有日本近代西洋风格的建筑,同时又广泛吸取各国建筑的长处,成为一个多种风格建筑的混合体。

外滩17号字林大楼 又名:桂林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建于1921年,由德和洋行设计。大楼总高10层,三段式立面。底层立面用拉毛花岗石作贴面,正大门两侧各有一扇落地的罗马拱券长窗;中部立面3至7层,建筑外观用近现代派简洁明快的设计手法,但饰以古典柱式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浮雕,使单调的平面增加了一丝活泼;上段立面,两侧为券式窗洞,中间树以双柱,形成内阳台。屋檐下原有8个人物雕塑,后被水泥封末。顶部的南北两侧建有塔楼。字林大楼是近现代主义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建筑。

外滩18号麦加利银行大楼 又名:春江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1923年。文艺复兴时期折衷主义风格建筑,底层以花岗石作贴面,显得匀称协调而又给人以资本雄厚的感觉。第二层,外墙处理简洁,由巴洛克粗大石柱支撑,层次富于变化。

外滩19号汇中饭店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和平饭店南楼。

1906年拆旧建新,由祥泰洋行工程师施高塔设计,6层砖木混合结构,总高30米。外观呈文艺复兴样式的建筑风格。外墙用白色清水砖砌成,镶以红色水砖做腰线。门窗有圆弧拱,也有平拱。正大门为转门。屋顶建有花园,花园的东西两侧各建一座巴洛克式凉亭,夏秋季节可以坐在东侧的凉亭内观望黄浦江潮水。1911年,上海各界人士曾在这幢豪华饭店庆贺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

外滩22号沙逊大厦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和平饭店北楼。

建于1929年,由公和洋行设计,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出现的第一幢完全意义上的近现代派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大厦高10层,局部13层,另有地下室,地面至顶端的高度为77米,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立面以垂直线条为主,在腰线和檐口处有雕刻的花纹。外墙除第9层和顶部用泰山石面砖外,其余各层均用花岗石作贴面。

外滩23号中国银行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1937年建成,是外滩(中山东一路段)众多建筑中唯一一幢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大楼,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楼之一。分东西两幢大楼,西大楼为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东大楼是主楼,高15层,地下层2层,共17层,钢框架结构。用中国民族风格方形尖顶,其他栏杆及窗格等处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每层的两侧有镂空图案,中国银行大楼是近代西洋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大楼。

外滩24号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分行。

建于1924年。楼高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日本近代西洋风格建筑。原先是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底层石块为贴面,横线条清晰,产生明朗而轻快的感觉。二层至五层之间仿古典主义巨大石柱给建筑增加了庄重和典雅之感。

外滩27号怡和洋行大楼 又名:外贸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市外贸局等。

始建于1920年,竣工于1922年11月,由马海洋行设计。外观为仿英国复古主义派建筑风格,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5层(1983年又加盖2层)。建筑平面呈凹字形,西面凹进,朝东立面呈三段样式。1、2层为一段,门和长窗为罗马拱券形,大块拉毛花岗石作外墙贴面,平整石块铺砌大门台阶,门的两侧装有一对壁灯。3至5层为第二段,有4根巨大的科林斯立柱作为装饰和支撑,立柱间为阳台和石栏杆。5层以上为第三段,层顶有较宽檐口,顶部为大平台,平台前有栏杆,中间是石屏,紧贴石屏建有一座圆顶,圆顶中心插有旗杆。

外滩28号格林邮船大楼 又名:广播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广电集团。

1920年建成。总体为近代复古主义建筑,大门和边门均设计为罗马拱券,两侧建有花岗石古典柱式;从地面勒脚至二楼外墙用花岗石作贴面,造成一种厚重而又古典的情调。在临外滩的屋顶上设计了屋顶亭,形如远洋巨轮上的了望台,这种设计使此楼成为上海为数不多的仿生建筑之一。

外滩29号东方汇理大楼 又名:东方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中国光大银行上海分行。

建于1914年,由英商通和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典型的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入口拱门上方有一卷涡状的断山花,流露出法国情调巴洛克式的设计手法,中部是爱奥尼式巨柱,横竖向三段式处理明显。

外滩33号英国领事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初建于1849年,1852年翻建,1870年毁于大火。现在的建筑为1873年建造。具有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主楼高两层,整个建筑平面为正方形,层顶用中国蝴蝶瓦,为了让底层有良好的通风,台基较高,立面上门窗较多,且多用圆拱和平拱。

北苏州路20号百老汇大厦 又名:上海大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大厦饭店。

建于1934年,22层,高88米。早期现代派风格的八字式公寓结构,外部处理与内部装饰简洁明朗,外观气势雄伟,现为三星级饭店。该大楼曾为北外滩的制高点,其18楼宽敞的观景平台,是鸟瞰外滩全景的佳处地点。

外白渡桥北堍黄浦路15号礼查饭店

建于1910年。外貌用英国新古典主义建筑形式,楼高5层,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和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五层窗旁建有大弧形拱券,三四层部分装饰爱奥尼克式大柱头,窗樘发券,有的用弧拱,有用平拱,整幢建筑凹凸面多,进深很深,故室内光线较暗。

亚细亚大楼的历史

中山东一路1号,现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所在地,原名亚细亚大楼,建于1913年,是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在上海成立的办事处。史称“外滩第一高楼”,底段与上段都是巴洛克式造型,中段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是上海高层建筑中最年长的建筑。

2号,现为东风饭店,曾是上海最豪华的俱乐部——上海总会。有“东洋伦敦”之称,设计上仿效英国古典主义,也参照日本帝国大厦。三角形电梯是西门子公司制造,已有90余年的历史。有一条110多英尺的吧台,号称远东最长的吧台。

3号,现名有利大楼,原名联合大楼,属于美国有利银行所有,现为新加坡佳通投资有限公司所在地。1916年建成,是上海第一幢钢结构大楼,钢材来自德国。

5号,现属华夏银行,原为日本日清公司大楼,是日本近代西洋建筑与古典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产物,外立面用花岗石,建于1921年。

6号,现属香港侨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原为中国通商银行大楼。外墙用花岗石贴面,英国哥特式建筑风格,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滩的典型建筑。

7号,现为泰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和泰国盘谷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原为大北电报公司大楼,1907年建成。

9号,轮船招商总局大楼,建于1901年,盛宣怀投资白银220万两。

10—12号,现为浦东发展银行所在地,原为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建于1923年。三扇青铜大门和两旁的铜狮子,由英国专门铸造,据说铸成后立刻将铜模毁掉,狮子成为绝版珍品。底层中部突出一个八角形门厅,由此进入宽敞的营业大厅。门厅的顶部有8幅彩色马赛克镶拼成的壁画,分别描绘了20世纪初上海、香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加尔各答等8大城市的建筑风貌。画旁有文字“四海之内皆兄弟”。此楼耗资800万两白银,被誉为“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考究的建筑”。

13号,现为海关大厦,是汇丰银行大楼的姊妹楼,建于1927年,仿造英国议会大厦的大钟(大本钟)制造,在英国造好后到上海组装,此楼楼外立面的大钟为大钟,世界最著名的大钟之一(全球现存唯有的三座威斯敏斯特大钟之一),每逢整点奏威斯敏斯特报时曲,于时改为东方红。

15号,现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原为华俄道胜银行大楼,1902年竣工。 16号,现属招商银行,原为台湾银行大楼。台湾银行原为日商银行,是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之后,日本在台北开设的,1911年又在上海设立分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将台湾银行划归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所有。

17号:现为友邦保险大楼,原为《字林西报》大楼,是上海第一幢高层建筑。《字林西报》创刊于1850年,是英国人办的一张英文日报,也是在上海开设最大的新闻出版机构。《字林西报》起初只是一份4页的英文周报,刊登商贾行情、船期航班等交通信息,后因时常刊登英租界当局的文告、新闻公报,被称为租界工部局的喉舌。1951年停刊。大楼室内白色大理石地坪,黑色大理石墙面,金色马赛克穹庐顶,十分气派。

18号:建于1923年,是一栋有着84年历史的市级经典保护建筑,位于外滩南京东路口,原名麦加利银行的外滩十八号楼,曾是英国渣打银行驻中国的总部,建于一九二三年。自一九五五年渣打银行迁址以来,历经多家单位使用。美丽的外滩(11张) 修复后的外滩十八号楼进门四根古希腊式的大理石柱是原装,谜一般地来自二百年前意大利的教堂。两盏量身定做的三米高红色玻璃吊灯,全部由空心玻璃管组装而成,每盏灯由一百八十五个零件拼装起来。大堂璀璨耀眼的二十四K金砖马塞克壁画是全手工制作。其被打造成为国际知名时装、珠宝、名表、美食、、艺术中心。

19、20号:现为和平饭店,分为南楼和北楼,南楼原为汇中饭店大楼,北楼原为华懋(mào)饭店大楼。汇中饭店是上海现存最古老饭店之一,1854年建造,是上海最豪华的旅馆。1906年翻新,翻新时,旧中国第一次在建筑物内安装电梯,1965年改为和平饭店南楼;华懋饭店由地产大亨沙逊投资,又名沙逊大厦,被誉为“远东第一楼”,1956年改为和平饭店北楼。 23号,现属中国银行,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

24号,现属中国工商银行,为老沙逊洋行行址。

26号,现为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原为扬子保险公司大楼。

27号,现为外贸总公司大楼,原属英商怡和洋行。怡和洋行,1872年创办于广州,是英国最早进入中国的贸易商行。

29号,现属光大银行,原为东方汇理银行大楼。

外滩都是那个国家的建筑

上海开埠后,此地原是英商兆丰洋行的产业,后来转让给美商旗昌洋行。1891年旗昌洋行停业,一度归轮船招商局所有,后又几经易主。1913年由麦克倍思公司投资,拆去旧屋,兴建大楼,1916年竣工,原名为麦克倍恩大楼(也有写作麦边的)。1917年,大楼为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购下,遂名亚细亚大楼。

亚细亚大楼由马海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施工,占地面积1739平方米,建筑面积 1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东(沿外滩)、南(在延安东路2号)两面均有门,东面为正门。外观为折衷主义风格,正立面为巴洛克式,正门有四根爱奥尼克立柱,左右各二,内门又有小爱奥尼克柱,门上有半圆形的券顶,雕以花纹。人口处有巴洛克式装饰。东、南两立面均为横三段、竖三段式,二至五层凹进部分有阳台,半圆形铁栏,六、七层又有爱奥尼克柱。东南角凹进弧形墙面,使立面多变。外墙的一、二层用花岗石面砖砌就,形成基座。平面呈回字形,中有天井。各层外侧为办公室,开间大,木地板。内侧为走廊,窗高2米,显得明亮。过道均用白瓷砖贴面,马赛克地坪。1939年大楼又加高一层。亚细亚大楼大门两边的立柱上,原有两块壳牌公司的抱柱(即弧形)铜牌,当年公司离开大楼时曾一同拆往其圆明园楼的办事处,现作为历史文物,藏于上海历史博物馆。 旧中国民间和工业所用的石油,都要从外国进口,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民间多舍弃以油盏灯、红烛照明的习惯,而改用火油灯(又称洋油灯),石油销路日广。上海是中国最早进口石油且销量最大的口岸,当时的石油均由外国洋行销往中国,其中美国洛克菲勒集团所属的美争洋行最早经营中国石油生意,当时美孚洋行从印尼运来的石油抵达上海后,都由著名商人叶澄衷包销。1900年美军在上海设立公司,1904年又在上海建立了油栈。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也于1907年在上海九江路7号成立办事处。亚细亚公司是英国壳牌运输贸易公司与荷兰石油公司合设的子公司,总公司在伦敦,分公司遍布五大洲。

在中国则有华南公司(经营香港、广东、广西及福建的石油业务)、华北公司(经营上海及中国其他各省的石油运输销售和储藏)。1904年美商德士古火油公司出来上海设分公司,开头声势超过亚细亚,作卜巨细亚毕竟是世界第二石油垄断组织(当时美军排名为世界第一),德土古不久就屈居第三。三家为争夺中国市场均使尽浑身解数,白热化的竞争延伸到工厂农村及小城镇。当时在中同乡间沿铁路、公路、河道旁的粉墙厂,常能见到这二家的广告、农村的不少小烟杂店,也都钉上他们的牌子,作为其销售点。

不久后,当中国人自己的光华石油公司建立后,这三家十分恐慌,相互勾结,租界工部局不给光华的加油站发照会(执照),三家更以降价使光华经销的火油销售困难,光华终于为美军收购。亚细亚公司每年的石油销售数量,占中国需求量的四分之一,大赚其钱。亚细亚公司在上海还有三大油库,分别位于高桥沙、凌家木桥和西渡。亚细亚刚在上海成立办事处后,就试图用低价倾销的办法抢占中国市场,1908年,其每听火油净重15千克,售价只有0.75元,到1926年每听为2.5元。

1950年,亚细亚大楼由华东石油公司接管,1959年,上海市冶金设计院、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上海市丝绸公司迁入办公。1966年为房地产部门管理,在1996年的外滩房屋置换中,这幢大楼成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太平洋战争爆发,亚细亚公司被日军接收,公司英籍人员多逃往重庆。抗战胜利后公司复业,并将华南、华北公司合并,经营业绩超过战前。新中国成立后,其在各地的分支机构纷纷歇业,上海的公司保留50余人,贸易活动渐少,只经营化肥、农药等项业务。1966年全部停业。

中国哪个地方,是至今为止西洋建筑最多的?

参考国家和建筑

据不完全调查

一、亚细亚大楼

民国5年(1916年)大楼建成。它是继上海总会之后另一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它的成功设计和营造,对以后外滩近代建筑向更高层次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上海总会(今东风饭店)

上海总会(Shanshai C1ub)也译作上海俱乐部,又称英国总会、总会。清同治元年(1862年)始建时是一座英国式古典建筑,3层砖木结构,外墙用红砖镶砌。

三、有利银行大楼(今有利大楼)

大楼建于民国5年,是上海第一幢钢框架结构的楼。建筑风格总体看来似乎属新古典主义,但比例失调,转角处又有巴洛克式的塔楼。正门以及两侧的窗格,广泛纳巴洛克艺术富于旋转变化的图案,大门有爱奥尼克立柱装饰,因此大楼建筑风格更接近于折衷主义。

四、汇中银行(今市府大楼)

汇丰银行大楼于民国12年6月建成。该楼为钢框架结构.高5层,中部高突部位为7层,是外滩占地最广、门面最宽、体积最大的建筑。为外滩典型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之一。

五、江海关(今海关大楼)

该大楼民国16年12月第三次重建。为钢框架结构。立面有现代派痕迹,大楼正面外墙全部用花岗石垒砌,入口处为希腊陶立克柱式门廊,门楣由四根巨大的罗马花岗石圆柱支撑,柱顶为四方形,它既是建筑的承重部件,又给人以庄重的感觉。

六、字林大楼(今桂林大楼)

大楼于民国12年建成作字林西报馆址。是一座后期文艺复兴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

七、汇中饭店(今和平饭店南楼)

饭店由英商香港上海旅馆股份有限公司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投资兴建。该楼总体上为仿文艺复兴式建筑,严格对称,用白砖砌清水外墙,每层以红砖勾勒腰线,建筑装饰较多地用巴洛克样式,如门窗的设计变化多端,既有圆弧拱,又有平拱,屋顶原有花园,东西两端各有一座很大的巴洛克风格的凉亭,民国3年大火将屋顶装饰烧毁遂改为平台。

八、沙逊大厦(今和平饭店北楼)

该楼于民国18年建成。钢框架结构,10层(部分13层),大楼壮丽雄伟属早期现代派风格。

九、中国银行(中行大楼)

原址为德国总会,民国25年拆除,建中国银行大楼。大楼为钢框架结构,共17层(地下2层),由英商公和洋行和中国设计师陆谦受共同设计,立面是早期现代派风格,以垂直线条勾勒建筑轮廓,又溶入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十、怡和洋行(今外贸大楼)

该行自开埠初设此,现大楼是民国9年第三次建造。建筑仿照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形式

十一、东方汇理银行(今东方大楼)

大楼建于宣统三年。建筑物以正门为主轴线,形成两边对称,外墙用石块贴面勾勒平整的线条。2根爱奥尼亚巨柱贯通2层,明显地表现了横三段式划分,底层的基座层和上面的标准层比例和谐,使整幢建筑平衡、匀称,显出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特征

十二、英国领事馆

原英领署办公楼在同治九年遭大火焚毁,现楼是同治十一年重建。成为目前外滩建筑群中建造最早、保存完好的楼房。它是一座典型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建筑。

外滩1号的亚细亚火油公司

中国西洋建筑最多的城市:

上海

亚细亚大楼

亚细亚大楼位于上海市延安东路外滩,是由马海洋行设计的,又名?外滩第一楼?。亚细亚大楼建成于上世纪十年代,占地面积达一千七百多平方米,大楼外观兼具古典与新式古典风格,又被叫做折中主义风格。外观是巴洛克式和爱奥尼克式的混合,用曲面、曲线等因素来塑造空间的立体感,使其更具华丽感。整座大楼用了回字形结构,为外滩建筑群中少见,大楼整体有八层。

东风饭店

东风饭店原名上海总会,也可叫做上海俱乐部、英国总会等,位于上海中山东一路。东风饭店始建于上世纪十年代,由外国设计师塔蓝特、毛利斯设计,室内是由日本异端建筑师下田菊太郎设计,整体风格是巴洛克式的新古典主义,当初是作为上海人们的交际舞台。

天津

瓷房子

瓷房子位于天津市和平区赤峰道,前身是法式洋楼,被世人誉为一座价值连城的?中国古瓷博物馆?。这栋建筑是一座由多件的古董装修拼凑成的洋楼,由主人张连志设计。瓷房子曾住过军阀时期的十几位督军,也被叫做督军街。房子的风格是折中建筑风格,主体是砖木结构,融合了欧洲的公馆建筑和意大利风情。

厦门

黄荣远堂

黄荣远堂,房屋主人黄仲训,是一名越南华侨,曾经创办?黄荣远堂?房地产公司,别墅风格以欧陆风格为主。

武汉

汉口近代建筑群

汉口近代建筑群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口滨江地带,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对象,其中包含了德国驻汉口领事馆旧址、汇丰银行大楼、横滨正金银行大楼和汉口水塔等多栋民国时期就保存下来的建筑。这群建筑不同于武汉的传统建筑,融合了西洋式与中式于一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亚细亚大楼的汉口

亚细亚火油公司(Asiatic Petroleum Company)

荷兰壳牌(Royal Dutch Shell Plc)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是荷兰石油公司与英国壳牌公司于1903年成立的合资中国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和美孚火油公司(今美国标准石油公司)在上海开埠初期即在中国地区开始了竞争,使整个中国进入到石油时代。

当年的亚细亚广告(此)

当年的亚细亚广告(此)

“?基督教传教士曾在无意中把外国货品介绍到中国内地。传教士们不顾艰难险阻,瘴疠瘟疫,甚至生命危险,遍历穷乡僻壤,去拯救不相信上帝的中国人的灵魂。他们足迹所至,随身携带的煤油、洋布、钟表、肥皂等等也就到了内地。一般老百姓似乎对这些东西比对福音更感兴趣。这些舶来品开拓了中国老百姓的眼界,同时也激起了国人对物质文明的向往。传教士原来的目的是传布耶稣基督的福音,结果却无意中为洋货开拓了市场。”

就这样,亚细亚火油公司十年间在华业务迅速扩张,石油销量占据中国市场的四分之一。并迅速成为与美孚、德士古齐名的石油公司,和美孚火油公司占领了整个中国市场。亚细亚火油公司也因为业务量的迅猛发展而租用了外滩1号的这幢原麦边洋行(做长江航运贸易起家,外滩1号、2号当年均是麦边洋行的产业)的大楼,因亚细亚声名在外,名气大过了房东麦边洋行,外滩1号大楼也逐渐被人改称为亚细亚大楼。

现在的外滩1号亚细亚大楼是久事美术馆,国庆期间正在举办莫奈印象展,莫奈的名画《日出》真迹正在此处展出。我们的脑海中对亚细亚大楼又是什么样的印象呢?

“所谓买办阶级,就是本国商人和外国商人之间的中国人。外国商人把货运到上海、天津等通商港埠,这些货品再通过买办,从大商埠转销到各城镇村庄。买办们在转手之间就可以大笔的赚钱,因此吃这一行饭的人也就愈来愈多。事业心比较强、际遇比较好的人,纷纷加入直接间接买卖外国货的新行业。有的人发大财,有的人则丰衣足食。际遇比较差的可就落了伍,有的依旧种田耕地,有的则守在旧行业里谋生。田地的出息有限,旧行业在外国竞争之下又一落千丈,于是旧有的经济制度很快地就开始崩溃了。结果是一大群人无可避免地失了谋生糊口的机会。这些不幸的人,一方面嫉妒新兴的暴发户,一方面又不满于旧日的行业,或者根本丧失了旧有的职业,结果就铤而走险。”

“很少人能够在整体上发现细枝末节的重要性。当我们毫不在意地玩着火柴或享受煤油灯的时候,谁也想不到是在玩火,这点星星之火终于使全中国烈焰烛天。火柴和煤油是火山爆发前的迹象,这个“火山”爆发以后,先是破坏了蒋村以及其他村庄的和平和安宁,最后终于震撼了全中国。”

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在《西潮》中写道

当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时候,恐怕他自己也不知道他点燃了整个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火炬。当尼古拉·特斯拉发明交流电的时候,他也一定没有想到再次点燃了工业革命的熊熊烈火。

当一个新的技术时代开启,不论你是否愿意接受,最终你总会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或丧失了一切,或站在风口迎接属于你的新时代。

中国人的第一个加油站

1924年美孚石油公司在租界内广东路96号开设了第一家加油站。当时在上海经营加油站业务分别是美孚、德士古、亚细亚三家。这三家公司共在上海建立了108座加油站,而当时上海汽车总数为4千余辆。

当时加油机的模型

2

1948年10月在南苏州路198号(四川路桥堍)建立中国第一个国营加油站。这座国营加油站占地面积约470平方米,有2台电动泵、1台顶车机和1个2000加仑的地下油罐。还打出了以火炬为商标的“国光”牌煤油。但它营业量只占上海市场的11%。1949年后,该加油站经过改造成为使用至今的“第一加油站”。

亚细亚大楼的建筑风格

亚细亚大楼(汉口)(Asia Building)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天津路1号(原汉口英租界宝顺街江滩),东面隔天津路(宝顺街)就是英国驻汉口总领事馆。建于1923年—1924年,由英国壳牌公司和荷兰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Asiatic Petroleum Co)投资建造,楼高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花岗石外墙,属于简化的古典主义风格,三段式构图,内部装修华丽。

亚细亚火油公司在1912年来汉开设分支机构。1949年以后,亚细亚火油公司结束了在汉口的业务,这幢大楼被接管,改为临江饭店。

外滩的建筑今昔

民国5年(1916年)大楼建成。它是继上海总会之后另一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它的成功设计和营造,对以后外滩近代建筑向更高层次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大楼是一座折衷主义风格建筑,外观用巴洛克风格辅以爱奥尼克柱式,巴洛克风格用曲面、曲线、断折、疏密等多种手法,突出立面与空间的凹凸起伏和运动感,讲究视觉效果,使建筑外貌雄奇华丽。大楼的大门直竖4根大立柱,门廊旁又有2根小立柱,使视觉产生纵深感,门券是拱形结构,用半突圆浮雕花纹,使大门外形线条富于变化。门楣上是巴洛克式断山花雕塑,3~5层有巴洛克廊式阳台,大楼东南面的墙角做成凹弧形,给建筑增加了立体效果和旋涡形变化。建筑物平面呈回字形,使大楼犹如井壁,每层楼面外侧四面为办公室,内侧为宽敞走廊,安有2米高钢窗光通风,使空气对流畅通光线明亮,这种回字形结构,是外滩建筑中仅见的。该楼初建时共7层,民国28年加盖1层。

1号:现为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所在地,原名亚细亚大楼,建于1913年,是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在上海成立的办事处。史称“外滩第一高楼”,底段与上段都是巴洛克式造型,中段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是上海高层建筑中最年长的建筑。

2号:现为东风饭店,曾是上海最豪华的俱乐部——上海总会。有“东洋伦敦”之称,设计上仿效英国古典主义,也参照日本帝国大厦。三角形电梯是西门子公司制造,已有90余年的历史。有一条110多英尺的吧台,号称远东最长的吧台。

3号:现名有利大楼,原名联合大楼,属于美国有利银行所有,现为新加坡佳通投资有限公司所在地。1916年建成,是上海第一幢钢结构大楼,钢材来自德国。5号:现属华夏银行,原为日本日清公司大楼,是日本近代西洋建筑与古典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产物,外立面用花岗石,建于1921年。

6号:现属香港侨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原为中国通商银行大楼。外墙用花岗石贴面,英国哥特式建筑风格,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滩的典型建筑。

7号:现为泰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和泰国盘谷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原为大北电报公司大楼,1907年建成。

9号:轮船招商总局大楼,建于1901年,盛宣怀投资白银220万两。

10—12号:现为浦东发展银行所在地,原为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建于1923年。三扇青铜大门和两旁的铜狮子,由英国专门铸造,据说铸成后立刻将铜模毁掉,狮子成为绝版珍品。底层中部突出一个八角形门厅,由此进入宽敞的营业大厅。门厅的顶部有8幅彩色马赛克镶拼成的壁画,分别描绘了20世纪初上海、香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加尔各答等8大城市的建筑风貌。画旁有文字“四海之内皆兄弟”。解放后上海市曾在此办公。此楼耗资800万两白银,被誉为“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考究的建筑”。

13号:现为海关大厦,是汇丰银行大楼的姊妹楼,建于1927年,仿造英国议会大厦的大钟(大本钟)制造,在英国造好后到上海组装,此楼楼外立面的大钟为大钟,世界最著名的大钟之一(全球现存唯有的三座威斯敏斯特大钟之一),每逢整点奏威斯敏斯特报时曲,于时改为东方红。

14号:现为上海市总工会,由鸿达洋行设计,1948年陶馥记营造厂承建,是上海解放前外滩建筑群中最后建成的一幢楼。

15号:现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原为华俄道胜银行大楼,1902年竣工。

16号:现属招商银行,原为台湾银行大楼。台湾银行原为日商银行,是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之后,日本在台北开设的,1911年又在上海设立分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将台湾银行划归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所有。

17号:现为友邦保险大楼,原为《字林西报》大楼,是上海第一幢高层建筑。《字林西报》创刊于1850年,是英国人办的一张英文日报,也是在上海开设最大的新闻出版机构。《字林西报》起初只是一份4页的英文周报,刊登商贾行情、船期航班等交通信息,后因时常刊登英租界当局的文告、新闻公报,被称为租界工部局的喉舌。1951年停刊。大楼室内白色大理石地坪,黑色大理石墙面,金色马赛克穹庐顶,十分气派。

18号:建于1923年,是一栋有着84年历史的市级经典保护建筑,位于外滩南京东路口,原名麦加利银行的外滩十八号楼,曾是英国渣打银行驻中国的总部,建于一九二三年。自一九五五年渣打银行迁址以来,历经多家单位使用。

修复后的外滩十八号楼进门四根古希腊式的大理石柱是原装,谜一般地来自二百年前意大利的教堂。两盏量身定做的三米高红色玻璃吊灯,全部由空心玻璃管组装而成,每盏灯由一百八十五个零件拼装起来。大堂璀璨耀眼的二十四K金砖马塞克壁画是全手工制作。其被打造成为国际知名时装、珠宝、名表、美食、、艺术中心。

19、20号:现为和平饭店,分为南楼和北楼,南楼原为汇中饭店大楼,北楼原为华懋(mào)饭店大楼。汇中饭店是上海现存最古老饭店之一,1854年建造,是上海最豪华的旅馆。1906年翻新,翻新时,旧中国第一次在建筑物内安装电梯,1965年改为和平饭店南楼;华懋饭店由地产大亨沙逊投资,又名沙逊大厦,被誉为“远东第一楼”,1956年改为和平饭店北楼。

23号:现属中国银行,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

24号:现属中国工商银行,为老沙逊洋行行址。

26号:现为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原为扬子保险公司大楼。

27号:现为外贸总公司大楼,原属英商怡和洋行。怡和洋行,1832年创办于广州,是英国最早进入中国的贸易商行。

29号:现属光大银行,原为东方汇理银行大楼。

(注:门牌号均为中山东一路门牌号) 居委会名称:新建二村居民委员会

所辖区域:东起山东中路经广东路折河南中路,西至福建中路,南起延安东路,北至福州路经山东中路折广东路

地址:广东路414弄3支弄1-6号

居委会名称:山西南路居民委员会

所辖区域:东起山东中路,西至湖北路,南起福州路,北至汉口路

地址:汉口路429弄7号

居委会名称:云南居民委员会

所辖区域:东起浙江南路,西至西藏南路,南起淮海东路,北至金陵东路。

地址:淮海东路2号

居委会名称:瑞福居民委员会 所辖区域:东起浙江南路经宁海东路折云南南路,西至西藏南路,南起金陵东路经云南南路折宁海东路,北至延安东路。

地址:宁海东路228号

居委会名称:昭通路居民委员会 所辖区域:东起河南南路,西至山东中路,南起广东路,北至汉口路

地址:福州路272弄7号

居委会名称:宝兴居民委员会

所辖区域:东起福建南路,西至云南南路,南起金陵东路,北至宁海东路

地址:福建南路84弄6-8号

居委会名称:福南居民委员会

所辖区域:东起福建南路,西至浙江南路,南起人民路,北至金陵东路

地址:浙江南路143弄16号2楼

居委会名称:金陵居民委员会

所辖区域:东起河南南路,西至福建南路,南起人民路,北至金陵东路

地址:盛泽路114号

居委会名称:盛泽居民委员会

所辖区域:东起河南南路,西至浙江南路经宁海东路折福建南路,南起宁海东路经福建南路折金陵东路,北至延安东路

地址:盛泽路31号

居委会名称:永安路居民委员会

所辖区域:东起中山东二路,西至四川南路,南起新开河北路人民路,北至延安东路

地址:永安路13弄24号

居委会名称:虎丘路居民委员会

所辖区域:东起中山东一路,西至四川中路,南起南京东路,北至南苏州路

地址:虎丘路49-51号

居委会名称:东风居民委员会

所辖区域:东起山西南路,西至福建中路,南起汉口路,北至宁波路

地址:盆汤弄75-76号

居委会名称:无锡路居民委员会

所辖区域:东起山西南路,西至福建中路,南起宁波路,北至南苏州路

地址:北无锡路40号

居委会名称:山东北路居民委员会

所辖区域:东起江南中路,西至山西南路,南起汉口路,北至南苏州路

地址:河南中路531弄24号

居委会名称:永胜路居民委员会

所辖区域:东起四川南路,西至河南南路,南起人民路,北至延安东路

地址:江西南路33号

居委会名称:中山东一路居民委员会

所辖区域:东起中山东一路,西至河南中路,南起延安东路,北至福州路

地址:延安东路150号

居委会名称:北京东路居民委员会

所辖区域:东起四川中路,西至河南中路,南起北京东路,北至南苏州路

地址:北京东路288弄80号

居委会名称:汉口路居民委员会

所辖区域:东起中山东一路,西至河南中路,南起福州路,北至南京东路

地址:河南中路382弄6号

居委会名称:宁波路居民委员会

所辖区域:东起四川中路,西至河南中路,南起南京东路,北至北京东路

地址:宁波路120弄20号 风格

在商品和业态之外,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建筑的式样和街景的装点了。外滩段的街廓建筑讲究个性,构成了拼贴的场景效果。单单新古典主义墙面和巴洛克山花墙就异彩纷呈,英国式的、意大利式的、法国式的、西班牙式等等。譬如,当初惠罗公司的新折衷主义风格,汇司公司和礼记洋行的新巴洛克清水红砖墙及扁平连续券,汇中饭店相间的红砖白墙和印度式侧向柱廊,沙逊大厦的美国装饰艺术造型和绿色穹隆顶等,都是性格鲜明的建筑范例。

路面

路面是街廓的重要组成。百年来,外滩段的路面经历了从沙土到煤渣,从铁力木砖到沥青,从“洋灰”(混凝土)到石材地砖的演替,材料的改换记录了时代的变迁。道路线型从折线变得弯曲,街廓天际线由平坦渐趋起伏,从四坡屋顶为主,到带有局部山花和穹窿的平顶渐多。建筑与街道的高宽比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对应外滩滨水的三期界面来看,南京路的宽度从一开始的6米扩展到后来的12米左右,临街建筑从二层为主上升到六层以上。街道空间的高宽比也从开始平均的1∶1到后来2∶1,最后甚至局部可达3∶1以上。早在1856年,租界当局已对建筑物退后道路边界(相当于道路红线)作了严格规定,但是临街建筑从来就不是整齐划一的。

装饰

除了建筑和路面,街廓还需要其他的装点要素。路灯、招牌、幌子、商标、广告等商业“行头”,甚至还有反映时尚的行人服饰、姿态特征,这些要素共同组成了街廓的场景。外滩段受西洋街景规则约束,“行头”一般在檐下门楣处,挑出墙面的距离严格受限。路灯以新艺术运动的铁花装饰最受青睐。而其他路段则多用中式装点,商号横幅可以跨街,招牌、幌子允许远挑,街景装点得如戏台幕布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