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平辅仁大学创立于哪一年?有哪些学系

2.铭传大学和辅仁大学哪个更好啊。铭传对内地招生么?~~

3.为什么民国赫赫有名的北平四大名校,如今只剩北大清华?

4.冯巩是冯国璋后代,母亲名气更大,那你知道他的母亲是谁吗?

5.民国北平四大名校,除了清华和北京还有哪两所学校?

6.辅仁大学旧址的学校简介

北京辅仁大学是几本_北京辅仁大学

创办于1927年的辅仁大学曾与北大、清华、燕京并称北平四大名校,是一所由罗马公教创办的天主教大学。

北京辅仁大学创建于1925年,前身是北京公教大学附属辅仁社,1927年更名为北京辅仁大学,1931 年在南京中央教育部正式立案。1950年10月由中央人民接办。至1952年院系调整,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共有 27年历史。在这段历史时期,历年在北京辅仁大学注册入学的学生共12355人,历届毕业本科学生4812 人,研究生76人。

辅仁大学前身是英敛之、马相伯创立的辅仁社,英敛之是《大公报》的主要创办人,他因揭露慈禧太后暴政、袁世凯卖国、斥责清徐锡麟和秋瑾而名震海内外;马相伯学识渊博,不惜变卖家产办学。二人共同聘请了史学一代宗师陈垣先生出任校长。  抗日战争时期,辅仁大学成立以研究顾炎武为名的“炎社”,激发师生爱国热情,反抗日本侵略。1932年鲁迅曾在这里发表抗日演说,鼓舞了无数热血青年。警察围住学校,校长陈垣递纸条示意鲁迅从后门离去……  辅仁大学曾涌现出无数英才。抗战时期,学子欧阳可详冒着生命危险给西山抗日根据地送发报机,不幸遭日寇枪击遇难,年仅21岁;著名的《铁道游击队》中政委李正的原型是辅仁大学的学生文立征。1945年在山东临城的一次突袭中牺牲,年仅34岁 ……  除了这些英烈,美国的高能物理学家邓黎昌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放射药物学家彭勤淄、美国迈阿密大学化学研究所夏松谰、加拿大学院院士叶佳莹、日本驻华第一任大使小川平四郎等,都曾是辅仁大学的学子。我国著名指挥家李德伦、作家萧乾等也都曾在这里就读。

1952年,辅仁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合并。

北平辅仁大学创立于哪一年?有哪些学系

辅仁大学非985也非211。

原辅仁大学,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城区定阜街。辅仁大学建于1925年,校址原为涛贝勒府,以府邸为校舍。后在府邸花园南部和马圈旧址建造辅仁大学新楼,中西合璧式,1930年建成,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新楼为2层砖混结构,正门为三层,有四面围楼和中间楼房围成两个天井。

外墙磨砖对缝砌造,墙身厚重,收分明显。正门为汉白玉大拱门,3个歇山式屋顶,屋脊正中竖十字架,四角加歇山式角楼。立面上混杂使用中国古建筑手法,有绿琉璃屋顶、汉白玉须弥座,杂有南方封火墙、封檐板和小泥仿木斗拱,格局基本完整。

1951年人民接管辅仁大学,1952年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后为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1987年被公布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为东至柳阴街规划红线,南至定阜街规划红线,西、北至现状围墙。

辅大的创立,延续了始于明末清初利玛窦与耶稣会会士的“学术传教”传统,迄辅大酝酿创校之时,天主教在华已有两所耶稣会经营的高等教育中心(上海的震旦大学,天津的津沽大学)。其时大部分的中国天主教知识分子,如其它的知识分子,全心倾力于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其中,尤以满清皇族后裔英敛之与复旦大学创办人马相伯为著名代表。

铭传大学和辅仁大学哪个更好啊。铭传对内地招生么?~~

民国北京(北平)时期的“四大名校”之一的辅仁大学坐落于定阜街东面路北定阜街1号。其前身是北京公教大学附属辅仁社,1913年由天主教名人英敛之先生创办,最初的地址在香山静宜园,收有学员20余人,课程主要是学习国学。很多人认为“辅仁”一词含义与教会有关,其实不然,辅仁取自《论语·颜渊》篇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意。1917年冬天,辅仁社停办。

天主教辅仁大学(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FJU),简称辅大,是位于台湾省新北市新庄区的一所著名私立大学,普遍被视为台湾最顶尖的私立综合大学,其文法商专业录取分数在台湾名列前茅。根据2015年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行榜,辅仁大学名列5星级“中国高水平大学”,是台湾岛内获此殊荣的两所私立大学之一。

辅大是台湾人文社会科学(文、理、法、商)学科的著名学府,以神学、文史哲、语言学、新闻学、织品设计、体育等学科见长,其校友声望、国际与社会声誉位居全台前列。其中,外语学系齐全度仅次政大,义语系是全台唯一;新闻传播系所知名主播辈出,并设有自营电台;民生学院的织品设计系毕业展为台湾业界盛事;此外哲学研究所的设置为全台最早;历史学亦以西洋史、宗教史称誉全国。

该校同时拥有53支运动代表队,其中“辅大棒球队”是台湾最早最知名的大学棒球队之一,“辅大龙舟队”则是全台唯一的大学龙舟校队,成立14年来获奖无数,是台湾民众“体育外交”的一大要角。

为什么民国赫赫有名的北平四大名校,如今只剩北大清华?

你好,个人已回答过太多这种类似的问题.

大陆学生想赴台求学,共有以下管道:

1.辅仁大学针对沿海六省市(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广东)的15所重点高中,有开放实名推荐名额,相当於保送制度.

2.高中生透过陆生联合招生委员会(简称陆联会)网站申请台湾私立学校的本科,户籍需符合沿海六省市,且高考分数线至少在二本以上才有资格报考.

3.持有985院校或台湾教育部所承认国外学校的学士、硕士学历,可报考台湾的国立、私立学校的硕士班、博士班,需同时符合户籍在沿海六省市的条件才可报考,与本科一样透过陆联会申请.

因此铭传大学的本科自然有对内地的沿海六省市招生.而辅仁与铭传这问题我也是回答过无数次了,

对於文科生来说,辅仁大学绝对是首选,且它的分数线要求皆在一本线以上,今年甚至会飙高许多分,所以要有一定的把握才能报考辅仁大学.铭传大学当然也算不错,它的设计、商学、传媒都可相当於内地二本公办的前段大学,所以分数线最好也要高六省市的二批线一些.

其他2012年台湾学士班简章内容、报考流程、校系专业可参考我的百度空间博客

冯巩是冯国璋后代,母亲名气更大,那你知道他的母亲是谁吗?

因为辅仁大学和燕京大学的各个科系都被拆分并入其他大学当中。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教育能力培养的越来越充足。不少大学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崛起,校园越建设越漂亮,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教育经费越来越充足,生源越来越优质,整体上很多大学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不过时光荏苒,很多当年名声显赫的大学到了现在已经是无人问津的地步了,而有些高校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国内顶尖名校,备受家长和考生追捧。就连曾经在国内赫赫有名的四大高校中的燕京大学与辅仁大学到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今天要介绍的?北平四大名校?,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从民国时期开始,在我国北京地区就有四大名校的称谓,当时在国内高校中可谓是响当当的存在。就比如提起北京就会想起北京故宫天安门一样,而提起北京的高校就会想起这?北平四大名校?。这四所高校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和辅仁大学。不过在发展至今,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依然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名校,而燕京大学和辅仁大学却已经不复存在,甚至渐渐被人忘记了。

北京辅仁大学是这四所大学当中发展历史时间最短的,不过它的实力可不容小觑,不过27年的历史,但是学校却跻身名校行列,而且为中国培养出了无数英才。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学校的部分院系分别进入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如今这些高校都成为国内行业名校,实力强劲。

和辅仁大学一样的命运,在1952年,燕京大学被拆分,文科、理科和校舍划归北京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法学和社会学并入今天的中国政法大学,经济系并入中央财经大学,历史系并入中央民族大学。?

民国北平四大名校,除了清华和北京还有哪两所学校?

冯巩老师是我们一直都很尊敬的相声演员,他在演艺圈的荣誉无数,一直以来,他都是春晚的常客,给观众们带来了无数的笑声和感动。只要在春晚上看到他,心里就有一种由衷的亲切感,他一出场,就能给观众们带来笑声,这样一位自带喜感又有实力的相声演员,是冯国璋的后代。对冯国璋的名字,相信人们都耳熟能详了,他是直系军阀的创始人。由此可见,他的地位是有多高?而冯巩的母亲,她的名气还要更大,她就是刘益素。

一、冯巩的家世显赫,母亲刘益素的娘家,实力更强。

刘益素所在的刘家,实力也是非常强大的。是河北冀商中的代表,当时的河北冀商的创始人,叫刘新亭。刘新亭也正是刘益素背后的刘家之人。

说到刘新婷,还要追溯到道光年间,当时他的家庭并不富裕,相反,还非常的贫困潦倒的,但是他的头脑灵活,有经商之道,从骨子里就对商业有着特别的想法,后来开启了闯关东之路。

闯关东带富了一批人,刘新亭也在其中,当时他就想着,在东北像棉花布匹这样的商品,还是很稀少的,因此,价格要比其他地方来的贵。刘新亭看到了这一商机,当机立断跟亲朋好友借了一笔钱,进了一批棉花,独自挑到东北去卖。他便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赚到第一笔钱之后,他并未因此而满足回归老家,而是目光有了更长远的发展,这些钱买了一辆马车,给他卖货的工具,这样一来就更方便了,反而赚到比第一次更多的钱。慢慢地,钱也会越攒越多,这笔生意就一直继承了下去。

后来,因为事业越做越大,他还在东北开了一个商号,当时他的家产在当地已经赫赫有名了,在那个年代,有这样的头脑,还能把商业经营的如此繁荣昌盛,实属了得。

这样的日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抗战年代,刘家逐渐走向衰败,刘家又过得跟普通人一样了。最后,冯巩的祖父将大多数的家业,都捐赠了出去。由此看来,冯巩的确出身名门。

二、冯巩的父辈是实业家。

父辈是有德国留学经历的,在当时而言,很多留学归来的人,都创办了工厂,而冯巩的父辈也是一样的,是经营了很多的工厂,有灯泡厂和油漆厂等等,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冯国璋的后代。

很多观众都看过《建党伟业》,当时剧里面的冯国璋,也正是冯巩扮演。当年的冯国璋,可是北洋三杰之一,是袁世凯的心腹。回顾冯家的历史,确实很辉煌。

很多人都说,冯巩如此出名,会不会是因为雄厚的家庭实力带起来的呢?其实,不是的,冯巩他自身也是非常努力的。无论家族如何的雄厚?它都是属于历史。

其实,冯巩的童年还是很坎坷的,虽然家族雄厚,但是他并不是像别人口中的富家公子一样,在年少的时候,他与母亲的住所仅仅只有十二平米,而且四处通风,周围的邻居都是很普通的打工人。

冯巩的幼年生活还是很贫苦的,但这并不影响他后来的成功之路。相反,普通人的生活,给了他淳朴善良,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他对普通人的温暖。

因为良好的家庭教育,冯巩在学习上一直品学兼优,尤其是对曲艺有着特别的天赋。第一次演出,是在他初二的时候,当时他表演的是一首相声。因此,给冯巩的曲艺之路,开了良好的篇章。

三、冯家遭遇灾难,同时也给冯巩磨砺了意志。

冯家的辉煌也是属于曾经,过去祖祖辈辈很繁华,但是,到了冯巩这一代,仅仅留下的也只是一处豪宅,在这座豪宅里,最后还被人赶了出去,他只能跟随母亲住在破败的小屋子里。

当时的冯巩,一家人的日子真的很清贫,虽然最后搬到了“贫民窟”,父亲的工资遭遇停发,还被送回原籍进行劳改,全家人只能靠母亲一个人的工资勉强度日。虽然父亲是去参加劳改,但是母亲每个月还得给他寄生活费,不但如此,还要接济远方的亲戚。

在冯家,给他印象最深刻的,也正是她的母亲,这样一个任劳任怨,不畏惧现状,一直坚强努力的女人。她就是刘益素,当时她可是刘家的女儿,她是受过高等教育的。

所以,在对冯巩的教育上,刘益素一直都很用心,对于冯巩的爱好,母亲也是给予支持。当时冯巩在学校里为了学样板戏,因为手里没有一个像样的乐器,他跟母亲还一同卖掉了祖传的大铁炉,然后才换来一把胡琴。

尽管成绩优异,还是难过政审关,当时冯巩就说,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要度过政审关,要想度过政审关,唯一的出路就是应征入伍,而后,冯巩不顾一切去参了军。冯巩当时是以文艺兵的身份进去的。

面对这样的挫折,冯巩也没有意志消沉,相反,她在母亲身上看到了力量,母亲告诉她,只要勤学苦练,就一定会看见不一样的未来。也因此,冯巩又在相声界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四、总结。

每个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是有不为人知的泪水和努力,其实,在冯巩的身上,我们看到,过去有那样雄厚的家族,到后来的没落,这虽然是一个不小的冲击,但是对冯巩而言,那样,反而让他在逆境中成长。

在冯巩的成长中,母亲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她的母亲遭遇了那样大的冲击,但是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优秀的教师,还被评为劳模。所以,这让冯巩在最困难的环境下,也能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冯巩在生活中,给人的印象一直都是谦虚、好学。也正是这样的一名演员,被大家所尊敬和爱戴。

辅仁大学旧址的学校简介

当时有记者向李鸿章提问:"您赞成贵国的普通老百姓都接受教育吗?"李鸿章的回答是:"我们的习惯是送所有男孩上学。 (翻译插话:"在大清, 男孩, 才是真正的孩子。") 我们有很好的学校, 但只有付得起学费的富家子弟才能入学, 穷人家的孩子没有机会上学。但是, 我们现在还没有你们这么多的学校和学堂, 我们将来在国内建立更多的学校。"

而在被询问到是否赞同让女性接受教育时,李鸿章委婉而又坚定地表示:"在我们大清, 女孩在家中请女教师提供教育, 有经济能力的家庭都会雇请女家庭教师。我们现在还没有供女子就读的公立学校, 也没有更高一级的教育机构。这是由于我们的风俗习惯与你们不同, 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你们的教育制度, 并将最适合我们国情的那种引入国内, 这确是我们所需要的。"

后来,李鸿章的这些愿景逐渐成为现实。神州大地上慢慢出现了一些不再那么受封建思想影响和限制的高等学府。"北平四大名校"便是典型。

"北平四大名校",即如今依旧扬名海内外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几乎"销声匿迹"的北京辅仁大学和燕京大学。这四所高校,可谓是二十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的代表,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力军。

北大和清华,如今国人们都十分熟悉。但辅仁大学和燕京大学的知名度要低得多。我们会对他们感到陌生,和他们的"出身"有着很大的关系。

辅仁大学是由美国本笃会圣文森总会院在1921年12月在京创办的教会大学。虽然最初的建校发起者是中国的天主教教士,但罗马教廷和本笃会总会委托美国本笃会承办了学校。且学校最终是直属罗马教廷的。

而美国本笃会一直都非常不情愿接到这个工作。不过因为罗马教廷看重本笃拥有的"注重保存古代文化和发展高等教育"的传统与特质,他们最后还是尽心尽力地建立起了辅仁大学。

只是对于圣文森总会院而言,辅仁大学日益增长的运行资金是他们"难以承受之重"。起初学校规模还不大,学生和教职工也不多,所以经费还比较充裕。但1928至1929年间,南京国民发布了一系列有关私立学校的办学章程,辅仁大学必须按规章在规定时间内向国民教育部完成"立案"。结果就在立案筹备阶段,辅仁大学爆发学生罢课退学。

尽管后来在教育部的插手下,辅仁大学的平息,大学也没有被扣上"恃有帝国主义之保障压迫学生"的帽子,但辅仁大学还是被教育部质疑只有开办学院而无开办大学的规模和实力,面临被降格的风险。

为了不被降格为"学院",辅仁大学不得不在短期内扩大规模。而后美国圣文森总会院便发现他们实在是没有足够的资金维持整个学校的日常运行。终于,1933年,美国本笃会撂担子不干了。北京辅仁大学随后便由圣言会接管。

待到新中国成立,辅仁大学作为教会大学,与中国的国内环境"格格不入",便被拆分。1952年,除了少部分院系并入北京大学,学校的大部分都并入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就此在大陆消失。不过1960年,在辅仁大学校友们的呼吁下,学校在台湾复校,即"台湾辅仁大学"。

而燕京大学和辅仁大学有诸多相似。它是由汇文大学和华北协和大学合并而来的。而这两所大学都是教会学校。1919年,在中国出生并度过童年的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受聘成为燕京大学成立后的首位校长。

根据燕京大学的相关统计,在1922至1936年间, 司徒雷登等人在美国公募得2千万元。在"北平西郊, 海淀镇之北面, 城府村之南"约770亩的土地上,人们建起了"凡是来访者无不称赞燕京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校园"的燕大校园。

在新中国成立后,燕京大学的院系大体被一分为三,并入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政法大学。而美丽的燕大校园,也成为了北京大学的一部分。

而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其前身都是国立学堂。清倒台后,两所大学先后由国民和新中国接管。尽管在1952年的教育改革中他们的院系有了很大调整,但并未像燕大和辅仁一样被合并。

虽然四所曾经名满天下的北京高校,最终"融合"成了两所。但他们的办学精神,他们对于中国发展的贡献,永远都不会消失。这一点,也许也是司徒雷登愿意为之奋斗多年的原因。

辅仁大学建于1925年,校址原为涛贝勒府,以府邸为校舍。后在府邸花园南部和马圈旧址建造辅仁大学新楼,1930年建成。新楼为2层砖混结构,正门为三层,有四面围楼和中间楼房围成两个天井外墙磨砖对砖砌造,墙身厚重,收分明显。正门为汉白玉大拱门,3个歇山式屋顶,屋脊正中竖十字架,四角加歇山式角楼。立面上混杂使用中国古建筑手法,有绿琉璃瓦屋顶、汉白玉须弥座。杂有南方封火墙、封檐板和小泥仿木斗拱。

辅仁大学前身为英华(《大公报》主要创办人)、马良(毁家兴学,创办震旦学院)创立的辅仁社。英、马2人受天主教会之托办辅仁大学,美籍教士奥图尔任第一任校长,后由著名教育家、广东省新会人陈垣出任校长,有政界、文化教育界名流张继、胡适、傅增湘、翁文灏、沈兼士等任董事,执教者多为卓有成就的学者。辅仁大学先后设文、理、教育3学院,规模最大时有4个学院、13个系、6个研究所。1951年人民接管辅仁大学,1952年并入北京市师范大学,后为北京市师范大学化学系,现为北京市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辅仁大学有知名校友50多人,其中有刘乃和、邓昌黎、叶嘉莹、邓肇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