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宾公园杨楼翠霭_迎宾公园在哪

       希望我能够为您提供一些与迎宾公园杨楼翠霭相关的信息和建议。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更深入的解释,请告诉我。

1.盐城八大景和新十大景

2.盐城有哪些历史

3.盐城的历史是什么?

4.请介绍一下江苏盐城市的人文历史?

5.盐城十景的盐城古时十景

迎宾公园杨楼翠霭_迎宾公园在哪

盐城八大景和新十大景

       盐城有“八景”,县志有记载,除平湖秋月、石桥春涨两景外,六景都在盐城四门。岁月流逝,当年八景,多已湮没,即使个别幸存的,也已面目全非。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八景的当年风貌。

        铁柱潮声

        盐城北门外新洋港和串场河汇流处有一座天妃闸,昔时闸下有系船用的铁柱,每当水急潮涌,浪击铁柱,铿锵之声盈耳。清人高岑《铁柱潮声》诗云:

        策马春城草色浓,石梁东畔访遗踪。

        高擎碧汉神光远,突立中流剑气冲。

        骇浪奔腾淹日月,惊涛洄涨吼鱼龙。

        荒原寂寞空千古,安得骅骝一笑逢。

        天妃闸下为何有铁柱?民间传说,是唐代薛仁贵从此处跨海征东系兵船之用。史有薛仁贵其人,但他从未到过盐城。

        天妃闸建于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春,由泗州知州汪文煜、盱眙知县叶本、河标游击胡成三人督建,两年后建成。因闸上、闸下水位差较大,水流急,非缆绳系船不能停泊,故闸下置铁柱以系船。

        解放后,新洋港整治,拓宽此段河道,天妃闸拆除,新建了北闸大桥。

        平湖秋色

        平湖,指的是大纵湖。秋夜眺望湖面,明月清光,天水一色,风景如画。清人高岑题《平湖秋月》诗云:

        扁舟一棹泛秋湖,月色平铺似画图。

        红蓼花疏波滚雪,白苹叶细露凝酥。

        一天星斗凉如洗,两岸人烟泼欲无。

        最是夜深风浪涌,水晶盘里走龙珠。

        大纵湖为古射阳的一部分。京剧有出戏叫"鸿门宴",项伯救了刘邦的命,刘邦得了天下,赐项伯姓刘,封他为射阳侯,他的封地在今盐城、宝应一带。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从古射阳分出盐渎县,盐渎县与射阳县(今宝应县)"分湖而治",在射阳县为镇 (今沙沟镇),在盐渎县为村(今东沙沟),村西有河,为二县界沟。这个分界线,历时两千一百多年,至今未变。

        石桥春涨

        石桥,指的是横跨在东沙沟石梁溪上的小桥,高(邮)、宝应)、兴(化)三州县之水,汇于石梁溪,而后注入西塘河。这里有建于晋代的古孝子王祥祠,春日泛舟溪上,绿柳垂丝,碧波荡漾,令人心旷神怡。清人高岑题《石桥春涨》,诗曰:

        春风闲步日初明,溪上烟云总入情。

        万派鸭头新涨涌,一弓雁齿小桥平。

        满堤红雪桃花落,两岸薰风柳絮轻。

        安得珊瑚枝七尺,六鳌钓后海波清。

        这一带原为古射阳,唐宋以来,有不少骚人墨客经此吊古怀今,咏景抒情,留下许多著名诗篇。如唐代温庭筠,宋代范仲淹、杨万里,元代萨都剌,明、清杨瑞云、孔尚任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东汉名医华佗,曾在这一带为百姓巡诊。陈寿的《三国志·魏志》上,就记载有他在这一带行医的故事:

        在一家酒店里,华陀碰到一个名叫严昕的人,问道:"你身体觉得怎么样?"严答:"自觉一切如常。"华陀说:"你有病,面色已看出来,切莫饮酒了。"严不听,酒后乘车回家,果然中途晕倒而死。华陀在盐渎行医,收过一个名叫清修的盐渎子弟做学生,悉心传授,可惜清修先于华陀去世,华陀的医术终于失传。

        登瀛晚眺

        登瀛桥在盐城西门外,横跨串场河上。登桥临水,在落日余辉中,看水中倒影,令人赏心悦目。清人高岑题《登瀛晚眺》诗云:

        众仙携手共登瀛,入画芳菲一望平。

        近郭夕阳晴更好,照人春色晚逾明。

        绿杨芳草花边路,红杏青帘柳外城。

        日落长歌连辔返,隔烟遥听卖鱼声。

        清康熙25年(公元1686年)淮河决口,国子监博士孔尚任奉旨,协助工部右侍郎孙在丰疏浚淮河入海口,孔尚任亲至盐城,布置开挖冈门(今龙冈镇)向东的入海新官河 (今称蟒蛇河)57华里。为避开县城,新官河道由西门外向北接通天妃闸,此时尚未建桥。直到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有个姓沈名登瀛的人,出资在新官河上建桥,方便行人,将桥定名为永丰桥。沈登瀛去世,人们为了纪念他,改永丰桥为登瀛桥,桥头成了鱼市口。后登瀛桥几经战火,毁去又重建,建国后就拆建了四次,木桥改钢筋水泥桥,并加以拓宽。

        杨楼翠霭

        杨楼,指的是盐城南门城楼。楼广五丈,高二丈五尺许,题额曰:"淮扬一览"。城门内有青云桥,北对孔庙(今市政府大会堂一带)棂星门(碑坊)。城门外为跃龙池,池南为迎恩亭,城楼四面接水,楼、桥、门、亭,壮丽炫耀,为准南大观,诸郡邑皆无。这个城楼,是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盐城县知事杨瑞云所建,杨瑞云是广东南海人,第一部《盐城县志》,是他主持修纂的,他后来升任户部主事。

        盐城的古城,城墙高两丈三尺,城基宽两丈余,城周长七里六十七丈,东西直径略长,有二里一百零八丈,南北略短,有二里九十丈。初筑城时,开三个门,东为朝阳门(今国贸大厦附近),西为安泰门(今胜利剧场附近),北为拱斗门(今盐城中学西门附近)。杨瑞云任盐城县知事时,增开南门,名迎黄门(今陆公祠南)。后将此门闭了,向西几十步,新辟一南门(今解放路小学附近)。民国23年(公元1934年),在西门和南门之间,增辟新西门(今军分区招待所附近),因城墙东阔西狭,形似瓢,又称"瓢城"。古盐城在盐场环抱之中,四周河道纵横,白浪滔滔,登上城楼,举目四望,确有乘瓢浮水之感。绕城一周,唯南门有楼,故骚人墨客,喜结伴游南门,登楼观景,借景抒怀。清人高岑题《杨楼翠霭》诗云:

        何处堪为结伴游?杨家胜概解疆侔。

        马嘶绿野疑无路,人语红栏忽有楼。

        四壁烟云浑似画,一天苍翠碧于油。

        登临拟奏霓裳赋,马到丹霄最上头。

        瓜井仙踪

        瓜井,在今盐城中学校园东北角。以井深水甜,大旱不涸,保存了近两千年。东汉熹平元年(公元172年),会稽句章 (今浙江余姚)有农民许昌、许韶父子揭竿起义,自封阳明皇帝,吴郡富春 (今浙江富阳)人孙坚募兵讨平许氏父子。扬州刺史臧旻向汉灵帝报告,"上列功状诏书,除坚盐渎丞"。盐渎县自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建县以来,一直"有县无治",由射阳县(今宝应县)县丞代管,孙坚是见之于史书的盐渎第一任县丞。

        孙坚在盐城任县官期间,为官清正,他父亲孙锺在县城南门外开挖深井,引水种瓜,以此为生,这瓜井便是孙锺留下的。孙坚任满离去。后来他起兵入吴,长子孙策战死,次子孙权自立为吴王,以京口(镇江)为都城。孙锺家族发祥的故居和瓜井,被人们称为"真龙地"。明万历年间,孙锺故居遗址犹存。知县杨瑞云有《经孙司马坚故居二首》,其一曰:

        风景萧萧起暮愁,英雄去矣地还留。

        中原当日悲刘氏,建业行看有仲谋。

        近海鱼龙千叠浪,西风葭苇满城秋。

        只今吊故凭词赋,不尽凄凉对古邱。

        隋大业十一年 (公元616年),农民起义领袖叫韦彻,据盐城称王,在县城南门外修建皇宫,瓜井成了御花园的一部分。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高祖李渊的堂弟、淮安王李神通发兵征讨韦彻,被韦彻打败。后来唐太宗李世民招降韦彻。为了破坏这块"真龙地"的风水,下旨将韦彻的皇宫拆除,在瓜井旁边建一座永宁寺,瓜井又成了寺内僧人饮用水之井。唐太宗统一天下后,修复盐城的土城,宋、元两朝又四次修土城,直到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才将县城移向西南方,改土城为砖城,此时瓜井被圈入县城东门以内。清人高岑有《瓜井仙踪》诗云:

        从他名地说东门,那及孙公故址尊。

        满径春未瓜自蔓,丹炉人去井犹存。

        海天岁月无今古,汉室皋夔有子孙。

        渺渺仙踪何处听,教人仰止暗销魂。

        范堤烟雨

        范堤,是指范公堤,为北宋范仲淹所筑。古人登范公堤东望,堤外有烟墩 (烽火墩)七十余座,远近相接,如有兵变匪警,即在墩上点火报警;还有潮墩 (救命墩)103座,涨潮时,赶海人爬上潮墩避难。烟墩、潮墩星罗棋布,海雾飘忽,茫茫苍苍,别是一番风光。清人高岑题《范堤烟雨》诗曰:

        拾青闲步兴从容,清景无涯忆范公。

        柳眼凝烟眠晓日,桃腮含雨笑春风。

        四围碧水空蒙里,十里青芜杳霭中。

        踏遍芳龄一回首,朝暾红过大堤东。

        龙祠胜概

        龙祠,是盐城东门外龙王庙(今东门闸附近)。此庙建于明万历十年 (公元1582年),座落在范公堤畔。庙前林荫夹道,四旁古柏参天,甚为幽静。清人高岑题《龙祠胜慨》诗曰:

        百年华构古神祠,胜概逢春信觉奇。

        殿柳绿圃清昼永,宫花红衬夕阳迟。

        楼台金碧征遗构,霖雨苍生乐盛时。

        愧乏郑虔三绝笔,新图画取更题诗。

        紧靠龙王庙旁边,还有一座八蜡庙,此庙是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盐城知县黄垣为纪元末殉国的吴川刘猛将军所建,始称刘将军庙。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盐城知县陈荫培改建为八蜡庙,腊有八者,指先啬、司蔷、农、邮表辍、猫虎、坊、水庸、昆虫,意思是祭祀八位神灵的庙。清人王兆熊有《春日过八蜡庙》诗云:

        精庐春自好,徐步入方塘。

        溪柳匀新绿,瓶梅绽暖黄。

        云低栖野寺,竹影瘦匡床。

        徙倚经坛晚,清风度夕阳

        站在龙王庙前,可远眺范公堤外的烟墩。烟墩为明嘉靖三十二年 (公元1553年),抗侯名将戚继光率军驻扎盐城西北姚家荡和盐城东南西团时,发动军民新建,共73座之多。东门闸下的头墩、伍佑的三墩等,均为烟墩。每墩有士兵5名,负责了望与守卫。一旦倭寇入侵,立即在墩上举火报警,各墩见一墩起烟,皆相继举火,内地官员见了即急驰救援,合力狙击。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四月,盘据在崇明三沙的倭寇三万多人,欲进犯扬州,在如皋被千户王良、吕雄打败,向北逃窜。白驹村民戴选和校秀因事外出,路遇倭寇犯境,二人奋力阻击,戴选用盐叉戳死一个倭寇,因盐叉生锈,尚未来得及从倭寇身上拔出,另一倭寇就从侧面断其左臂,戴选不顾疼痛,用右手夺下倭刀,独臂再战,终因寡不敌众,二人英勇就义。是年八月,倭寇又窜至刘庄场,副使刘景韶率军还击,连战皆捷,将倭寇围困在刘庄。这时,副总兵刘显偕同参将曹克新率领本部两千精兵增援,经过一场恶战,全歼倭寇600余人。倭寇见有了戒备,多少年不敢轻易来犯,至今人们仍传颂戚家军的抗倭功绩。清康熙七年 (公元1668年)盐城知县陈继美有《初春巡阅墩台二首》,其一云:

        墩堡星罗接大荒,凭高远眺海云翔。

        射城庐舍临蛟窟,淮甸桑田逼水乡。

        试武春堤追细柳,谈文紫陌忆长扬。

        年来城外波涛静,岛国犹知有圣王。

       新十大景

       金滩珍鹿- -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丹顶鹤董情动天- -东台市董永与七仙女文化园

       枯枝奇艳- -盐城枯枝牡丹园

       纵湖秋色- -盐都区大纵湖风景区

       九龙戏珠- -建湖九龙口

       铁军丰碑-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泰山庙)

       施公遗踪- -施耐庵纪念馆

       西溪古韵- -东台市泰山寺

       迎宾集贤- -盐城市迎宾公园

       湿地公园- -东台市黄海森林公园、永丰林生态园、盐渎公园

盐城有哪些历史

       盐城历史悠久,从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距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东晋改盐渎为盐城,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盐城的城墙原为土墙,始建于唐朝开国以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为防倭寇侵扰,改建砖城,其城池南宽北狭,形如葫瓢,故古有“瓢城”之称。

       自公元1128年黄河夺淮以后,这一带历尽水患。明清之初,治水造田,随着沿海棉垦及盐业的兴起,客商云集,市井繁华,盐城逐步兴旺发达,一度成为里下河地区中心和粮、棉、盐的集散地。元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盐城人口发展到近十万人,其时建设亦很壮观,祠堂寺庙、塔亭牌坊甚多,儒学、校场均有设置。城郊四处有许多名胜古迹,民间称盐城有“瓜井仙踪”、“平湖秋月”、“杨楼翠霭”等八景之胜。

盐城的历史是什么?

        盐城历史悠久,从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距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东晋改盐渎为盐城,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

        盐城的城墙原为土墙,始建于唐朝开国以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为防倭寇侵扰,改建砖城,其城池南宽北狭,形如葫瓢,故古有“瓢城”之称。

        自公元1128年黄河夺淮以后,这一带历尽水患。

        明清之初,治水造田,随着沿海棉垦及盐业的兴起,客商云集,市井繁华,盐城逐步兴旺发达,一度成为里下河地区中心和粮、棉、盐的集散地。

        元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盐城人口发展到近十万人,其时建设亦很壮观,祠堂寺庙、塔亭牌坊甚多,儒学、校场均有设置。

       

        城郊四处有许多名胜古迹,民间称盐城有“瓜井仙踪”、“平湖秋月”、“杨楼翠霭”等八景之胜。

        追问

        详细一点啊啊 啊,比如,有哪些故事啊,之类的。

请介绍一下江苏盐城市的人文历史?

       盐城历史悠久,从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建立盐渎县,距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东晋改盐渎为盐城,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盐城的城墙原为土墙,始建于唐朝开国以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为防倭寇侵扰,改建砖城,其城池南宽北狭,形如葫瓢,故古有“瓢城”之称。

       自公元1128年黄河夺淮以后,这一带历尽水患。明清之初,治水造田,随着沿海棉垦及盐业的兴起,客商云集,市井繁华,盐城逐步兴旺发达,一度成为里下河地区中心和粮、棉、盐的集散地。元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盐城人口发展到近十万人,其时建设亦很壮观,祠堂寺庙、塔亭牌坊甚多,儒学、校场均有设置。城郊四处有许多名胜古迹,民间称盐城有“瓜井仙踪”、“平湖秋月”、“杨楼翠霭”等八景之胜。

盐城十景的盐城古时十景

       盐城市位于江苏沿海中部,濒临黄海,与南通市、泰州市、扬州市、淮安市、连云港市接壤,境内分为3个平原区:黄淮平原区、里下河平原区和滨海平原区。黄淮平原区位于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其地势大致以废黄河为中轴,向东北、东南逐步低落。里下河平原区位于苏北灌溉总渠以南,串场河以西,本平原区四周高、中间低。滨海平原区位于灌溉总渠以南,串场河以东,大致从东南向西北缓缓倾斜。盐城河流众多,水网密布,大致以废黄河为界,分为淮河水系和沂沐泗水系。前者流域面积13700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91.4%。主要河流有苏北灌溉总渠、射阳河、黄沙港、新洋港、通榆运河、串场河、灌河等。 盐城历史久远。秦代属东海郡;汉武帝时期建盐渎县,这是盐城置县的开端;东晋改名为盐城,康熙年间划归江苏省。盐城历史上盐、渔、农业较为发达,尤以产淮盐著名。先秦到清代中叶,淮盐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之一。盐城的手工业也颇为发达,明清时期的建湖周氏冶铁、李氏花炮,东台曹氏木雕、唐氏羽扇以及滨海的泥彩塑,大丰的西团发绣和东台安丰的木芙蓉织品等,在江淮之间是负有盛名的。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盐城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在盐城的历史上,出现过“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南北朝名医徐道度、清代治水专家冯道立、明清诗人吴嘉纪、孙玉澍、书法家宋曹、画家万岚、评书的开创者柳敬亭等名人。建湖的“百戏”在唐代即享有盛誉,庆丰十八团是我国三个半杂技发源地之一。明代中叶以东台安丰人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在全国颇有影响。近、现代盐城出现的学者名流甚多,涌现出不少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元末,盐民张士诚起兵于白驹场;南宋末年的陆秀夫是盐城长建乡(今建湖县建阳镇)人,与文天祥同榜进士,官至左丞相,抗元御敌,背负幼帝赵(吴)投海殉国;明末清初的王之桢,是抗清名将史可法的得力幕僚;近代的马玉瑗在三河、宝坻等县任上,反抗洋人入侵,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抗日战争年代,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盐城还是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胡乔木、著名外交家乔冠华、著名翻译家戈宝权的故乡。

       盐城有始建于唐代的永宁禅寺、南宋丞相陆秀夫祠堂、明末著名书法家宋曹故居、《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和现代名人胡乔木、乔冠华的故里;境内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郊有独居一格的卞仓枯枝牡丹园,大纵湖和九龙口风景区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沿海丹顶鹤、麋鹿两个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国内外旅游界关注的综合生态旅游区。 盐城是江苏省的省辖市,下辖城区、东台市、大丰市、响水县、滨海县、阜宁县、建湖县、射阳县、盐都县计9个县(市

       、区),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800万。

       铁柱潮声:是坐落在北门新洋港和串场河汇流处的天妃闸(建于清乾隆年间)外的铁柱与潮水的撞击声。这些铁柱,传说中是神禹铸以镇压蛟龙,又传说是秦始皇巡游时的系马桩。每当海潮上涨,水急潮涌,风浪冲击铁柱,声响大作,铿锵之声甚为悦耳。

       范堤烟雨:范堤即范公堤。宋天圣年间范仲淹率领数万民工筑成,堤长180多公里。人们为了纪念范仲淹的业绩,起名范公堤。又在东门外立范公祠,祠前建"景范亭"。晴日登堤东望,堤外无数烟墩和潮墩,星罗棋布,绵延入海。雨中登景范亭遥望范公堤风光,只见堤上垂柳行行,堤外烟雨苍茫,海雾沉沉,启人幽思。

       瓜井仙踪:相传东汉末年孙坚到盐渎县当县丞,其父孙钟随之来此,以种瓜为业,凿井浇灌,得名“瓜井”,又称“孙仲井”。据陈沂《南畿志》称:"瓜井去县治东北半里,不旱不竭"。

       龙祠胜概:在东门外头墩以北,即龙王庙,俗称龙王墩。建于明万历九年(1582年),四周遍植杂树,故称“祠树色”。庙前林荫夹道,四旁古柏参天,清雅幽静,景色优美。每逢佳日,游人多喜结伴前往漫步。登眺墩上,东望泡溟茫茫之中,气象万千。龙祠在抗日战争中被毁,现已成为数十家的居民点。

       石桥春涨:在郊区大纵湖西5公里,与兴化市沙沟交界的石梁溪上。原石桥今已不存。春天,来自高邮、宝应、兴化等地的春水汇于石梁溪,河面碧波荡漾,两岸绿柳红桃拥到湖口,放入湖荡,湖面云蒸霞蔚,渺漫无际,别有一番风味。

       杨楼晚翠:杨楼即盐城南门城楼。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始筑砖城,仅辟东、西、北三处城门。万历七年(1579年)增开南门,新建此城楼。楼宽约16米,三开间,高约8米,题额“淮扬一览”。门内有青云桥,门外为跃龙池。池南为迎恩亭。城楼四面接水,壮丽炫耀。更兼沿河遍植杨柳,绿影迷离,形成烟水苍茫的气象。在杨楼远眺,浮云烟霭,境界幽遐,故有“杨楼翠霭”,由于历代沧桑,杨楼今已无迹可寻。

       登瀛晚眺:在盐城西门外,有一桥横跨串场河湍流之上,原名永丰桥,为西去必经之道。始建于明代,清同治六年(1867年)有一名沈登瀛者出资重修,改为今名。昔时,夜晚登桥临水,凭栏四望,落日余辉,晚霞飞舞,绿杨芳草倒影水中,“无山似有山”。此桥于1946年至1949年间,为纪念王若飞烈士,曾改名“若飞桥”。解放后重建为钢筋水泥桥,拓宽为八车道。桥两边工厂、商店林立,夜幕降临,桥头水上,灯火倒影,别有一派气象。

        

       平湖秋月:平湖指大纵湖,又作大湖、太湖。湖在盐城市西南。方圆60里,与兴化市接壤。每逢中秋时节,金风送爽,月夜扁舟,一览湖上,波平如镜,灏渺荡漾,微风送来阵阵荷香,幽静恬淡,令人遐思万千。如今在湖北岸已建起一座茶社和临水方亭,或品茗,或远眺,秀美的湖光水色尽收眼底。湖畔的北宋庄,水巷纵横,古桥飞渡,贴水成街,孰手而市。街河南岸的大纵湖文化站,典雅古朴,为一级苏州庭园式建筑。东部为轩廊院落,院中东南为大小两轩,临水的亭廊轻巧秀丽,桂花香气袭人,西部为小游园,花团锦簇,曲径通幽,漫步其中,使人赏心悦目。

       盐岭积雪:旧时盐城有盐场两处:伍佑场和新兴场。灶户煎盐,送交垣商,露天堆积。产盐极盛时节盐堆数十处,大小高低如群山罗列,晶莹耀眼似“盐岭积雪”,也是一景。 龙港观海:龙港即斗龙港。在盐城县东南,今属大丰县。大丰、兴化及伍佑南串场河水皆归此渲涉入海。当年龙港天高海阔,风起云涌,令人心旷神怡。

       1、杨楼苍翠 杨楼即南门的城楼,明朝永乐十六年盐城始筑砖城,当时仅辟东西北三处城门,到万历七年,杨瑞云任知县,才增开南门。城内有市河,城外即南串场河、沿河遍植杨柳,绿影迷离,形成烟水苍茫的气象。故康熙《淮安府志》称之为杨楼翠霭,谓浮云烟霭,佳气氛圣,在杨楼远眺,境界幽暇。

       2、登瀛晚眺 登瀛晚眺,《淮安府志》称之为登瀛晚霞,登瀛桥原名水丰桥,在西门外,起初是明代新兴场地主沈登瀛修建,但府县旧志均未载此事。此桥原有市房三处,岁收租金,存和泰当典生息,作为修理之用,并推地方人士经营,称之为桥董,民国十二年曾经重修,桥两头各立牌楼一座,形式庄严。

       一九二七年春,军阀混战,曹万顺师驻防盐城,索款未遂。将中间烧断,后经输款,始未全毁。一九三八年四月日寇侵犯盐城,城内外大火延烧七天七夜,登瀛桥全部烧光。一九四O年,八路军、新四军在白驹、刘庄之间会师,后于十月十日进驻盐城。为便于行人,修复为小平桥。一九四六年,为纪念“四八”烈士王若飞,曾将此桥命名为若飞桥,将盐城县改名为叶挺县。一九五五年,在原基础上扩建大木桥,因不便载重车辆行驶,后于一九六O年建成钢筋水泥大桥,至今屹立。如今站在桥上,凭栏四望,过去那种夕阳西下、暮色萧瑟、荒坟野冢倒影水中的情景再也看不到了。

       3、太湖秋月 大纵湖一名太湖,见《明史河渠志》;又名太湖,见《行水金鉴》,康熙《淮安府志》载太湖灏波称为盐城八景之一,湖在盐城县治西南北宋庄,据乾隆《盐城县志》、康熙《淮安府志》及《天下郡国利病书》皆言湖南北有三十里,东西有十五里。《明史·河渠志》说:方圆六十里,水是汇合高邮、宝应、兴化、泰州诸地来水为湖。

       在秋高气爽、金风送暑之际,月夜扁舟,波平如镜,绿杨倒影,红蓼花疏,然后灏波潢漾,安翔徐回,确是最佳幽景。

       4、龙港观海 龙港即斗龙港,在县治东南,一名牛湾河,见《两淮盐法志》及《郡国利病书》,有东斗龙与西斗龙(今属大丰县),兴化、大丰境内及伍佑南串场河之水皆归此港宣泄入海。

       明人高榖作有观海诗云:瓢城东望水漫漫,暇日登临眼界宽,万马挟兵开地脉,六鰲擎日上云端,涛声吹雨沧溟泾,雾气横空白昼寒,尘世不须伤往事,桑田更变几回看。

       杨瑞云观海诗:“地自神州尽,川容万派深,平生登眺眼,到此豁胸襟。”

       5、盐岭积雪 秦汉盐渎,晋改盐城,顾名思义,因产盐而得名。县境盐场仅两处,伍佑场和新兴场,东海灶户煎烧之盐俱送交垣商,堆集于露天的包厂,既高且大,产盐极盛时盐堆有数十处,遥望大小高低,如小山罗列,故名之曰盐岭积雪。自海势东迁,废灶兴垦,亭场卤地,尽植棉花,仲秋之季,平畴环视,白如霜雪,衣被民生比盐产利益大矣。

       6、石桥春涨 石桥在盐城县治西沙沟镇(今已划属兴化县),康熙《淮安府志》所载盐城八景,称此处景物为石桥春水,当取春水绿波之意,刘沁区有诗云:“风土山乡异,烟尘水国稀”,盐城县志曰:春涨当是因高邮、宝应、兴化的来水汇于石梁溪,然后入湖荡渺漫无际,故称之为春涨,沙沟一名石梁。

       按:盐城县境内石桥共有两处,除沙沟石桥外,尚有伍佑石桥。伍佑又名珠溪,旧有珠溪八景,其中之一叫石梁玩月,梁下石刻联句云:“司马壮怀题柱去,石公高谊授书来。”此处石桥现仍在。

       7、龙祠胜概 龙祠即龙王庙,地址在东门外二里头墩之北,今东闸新村一带,俗称龙王墩,墩高二丈许。明万历九年(1581)知县杨瑞云建庙于墩上,墩之四周遍植杂树,故康熙《淮安府志》称之为龙祠树色,每逢春秋佳日,城里游人多喜结伴前往散步,墩下即范公堤,登眺其上,东望沧溟茫茫,气象万千。

       龙祠在抗战中被毁,墩阜亦毁,景物形销迹灭。

       8、瓜井仙踪 瓜井仙踪,康熙《淮安府志》叫瓜井灵湫,井在盐城中学正北搂东北角旧隍基处,据陈沂《南畿志》云“瓜井去县治东北半里,大旱不竭”,明万历《盐城县志》谓孙坚的父亲孙钟尝种瓜于此”,又说“孙坚为盐渎丞时,于父种瓜处开凿是井。”康熙《淮安府志》称之为“孙钟井”。乾隆《盐城县志·艺文》载明知县杨瑞云瓜井诗云“自为寻孙宅,驱车历大荒。瓜田犹在眼,兴王事非常。蔓草埋狐穴,寒云锁女墙。居人劳指点,中是聚仙堂。”又云: “种瓜非故主,有井近平陵”。同时刘沁区的《西渚诗存》亦有瓜井诗云:苔荒石(秋上瓦下)古城隅,百丈何年断辘轳。秋圃纵横双鹤杳,灌蔬人尚说孙吴。”皆言瓜井为孙氏事,至孙钟种瓜当系事实,孙坚故里是浙江富春,富春亦有瓜井,传为孙钟种瓜处。

       所谓仙踪即杨瑞云诗中之聚仙堂,乃为迷信之事。故陈玉澍光绪《盐城县志》亦认为“仙踪尤为附会无稽”,云云。

       按:秦时地方机构是郡县二级,郡的行政长官叫太守,每一郡辖若干县,大县的长官称令,小县称长,郡守和县令县长之下都有丞,到汉代郡制沿于秦,每县也各置丞,以佐令长,盐渎是大县,孙权的父亲孙坚曾做过盐渎丞。

       9、范堤烟雨 范堤原是唐朝大历年间黜陟使李承创筑的一条捍海堰。后来未能修治,年久颓圮。一遇海潮,阡陌洗荡,庐舍漂流,人畜死亡,屡遭其害。到宋朝天圣年间,范仲淹任泰州西溪盐官,建议更筑,一载完工。因之农事、盐课两受其利,遂使泻卤地,化为良田,民得安居,其功甚大,人民颂之为范公堤,堤长一百八十里。后到元朝又大加修筑,起自南通的吕泗场迄于盐城的庙湾场(今属阜宁县),亘三百余里。为纪念范仲淹,统称范公堤,明朝万历年间于盐城东门外建有范公祠,前筑一亭,叫景范亭。雨中登亭遥望,烟柳苍茫,启人幽思,明朝知县杨瑞云描写当时的情景为“草深沙脊在,鳄徒市尘环,我欲穷遗迹,徘徊烟树间”。据康熙《淮安府志》不曰范堤烟雨,而叫范堤烟景。

       范公堤所在地,即今天的通榆公路。东门外范公祠旧址,如今已建成为东闸新村。

       10、铁柱潮声 铁柱冈在盐城县治北门外,铁柱在里洋口。据《淮安府志》说:“故老传疑,谓是秦始皇东巡,驱山铎所逐,以塞东海”,又传说是“神禹压蛟龙所铸的。”也有传说是“秦始皇的系马柱”。这些说法都属神话传说,实际是古代渔民系海船的桩柱。该铁柱早已毁坏不存,昔日海潮风浪冲击铁柱之声,已为今天北门闸外几家工厂机器马达的隆隆响声所替代。

       今天关于“迎宾公园杨楼翠霭”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迎宾公园杨楼翠霭”,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